西北师范大学院校代号(西北师范大学院校代号检索)
qq745048485 2024年12月4日 15:19:10 我爱学校 2
西北师范大学代码是10736,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西北师范大学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是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重点大学。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由北京师范大学对口支援。
学校高举师范教育大旗,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学生成长这个中心,依靠教师发展这个根本,突出教学重心,把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把传承特色与创新改革有机结合,把自身发展与服务社会有机结合,夯实德智体美基础学科的根基,强化应用学科的社会需求导向和实践性,美化育人环境,筑就一条着力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国际视野、系统思维、批判性创新思维和信息化应用能力”的特色之路,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努力为民族复兴培养更多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和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学校历史
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它开创了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
1898年,清政府制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分普通学与专门学两类,同时设师范斋和编译局等部门。以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
1901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先设速成科,下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师范馆首先招生,于次年12月17日开学,校址设在景山东马神庙。
1904年,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
1908年5月,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校址迁往厂甸五城学堂,这是中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校的开始。
1912年5月,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0年,北京高师开办教育研究科,招收高师和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及大学三年级优秀学生,开中国高等学校通过考试招收研究生之先河。1923年,又续办国文、英语、史地三部的研究科。
1923年,北京高师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改为师范大学。始建于1908年的北京女高师亦于1925年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1931年7月,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合并,定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下设教育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及研究院。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北平师范大学迁往西安,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安临时大学。
1938年春,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北平师大改为西北联大教育学院。同年8月,西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并于次年改称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1940年,国立西北师院奉命迁往甘肃省兰州市。为减少损失和解决新校址房屋不足,从1941年起,老生在城固逐年毕业,新生在兰州招收。至1944年,西北师范学院全部搬迁兰州。
1941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迁往甘肃兰州。抗战胜利后,部分师生返回北平复校,其余则留在了兰州。
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
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
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4月,学校现有教职工2537人,正高级职称人员362人,副高级职称人员828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822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员915人。其中专任教师1650人,教授(研究员)32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635人。博士生导师182人(含校外兼职导师29人),硕士生导师1506人(含校外兼职导师654人)。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及项目入选69人次,省级人才称号获得者及项目入选204人次。学校聘请了200余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特聘或兼职教授。李蒸、黎锦熙、袁敦礼、董守义、李建勋、胡国钰、吕斯百、孔宪武、常书鸿、陈涌、黄胄、彭铎、郭晋稀、李秉德、金宝祥、金少英、南国农等著名教授先后在学校任教。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4月,学校设有26个二级学院(65个系、3个教学部),1个独立学院,3个孔子学院。有81个普通本科专业,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1个省级一流学科、36个省级重点学科。
国家级特色专业: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美术、汉语言文学、地理科学、物理学、历史学、化学、生物科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教育技术学、体育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应用心理学、广播电视编导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学、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音乐学、美术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中国古代学
省级重点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公共管理、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
学术科研
截至2020年3月,学校现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学校有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研究院1个,国家级星创天地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研究中心3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研究中心20个,省高校新型智库5个,省创新群体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9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省级联合实验室3个。
学校社会科学在中国古代文学、西北历史与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民族教育、古籍整理、敦煌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自然科学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数学、原子与分子物理、教育技术等领域研究深入,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被SCIE收录论文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
截至2015年11月,学校获得了一批高级别的科研奖励,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60余项,其中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1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5项(其中二等奖3项,终身成就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85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437项,省敦煌文艺奖35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15年11月,学校与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美国南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苏丹喀土穆大学、英国胡弗汉顿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香港大学、台湾新竹教育大学等国外及港澳台地区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海外70多所科研机构签订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学校已与苏丹喀土穆大学、摩尔多瓦自由国际大学、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萨拉热窝大学分别合作建立3所孔子学院。
2019年8月8日,教育部批准西北师范大学与英国南威尔士大学合作举办化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西北师范大学院校代码是10736,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西北师范大学(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是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重点大学。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由北京师范大学对口支援。
学校历史
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它开创了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
1898年,清政府制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分普通学与专门学两类,同时设师范斋和编译局等部门。以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
1901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先设速成科,下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师范馆首先招生,于次年12月17日开学,校址设在景山东马神庙。
1904年,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
1908年5月,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校址迁往厂甸五城学堂,这是中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校的开始。
1912年5月,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北京高师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改为师范大学。始建于1908年的北京女高师亦于1925年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1931年7月,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合并,定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北平师范大学迁往西安,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安临时大学。
1938年春,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北平师大改为西北联大教育学院。同年8月,西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并于次年改称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1940年,国立西北师院奉命迁往甘肃省兰州市。为减少损失和解决新校址房屋不足,从1941年起,老生在城固逐年毕业,新生在兰州招收。至1944年,西北师范学院全部搬迁兰州。
1941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迁往甘肃兰州。抗战胜利后,部分师生返回北平复校,其余则留在了兰州。
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
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
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
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
2012年,学校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之一。
2014年,学校入选“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4月,学校现有教职工2537人,正高级职称人员362人,副高级职称人员828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822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员915人。其中专任教师1650人,教授(研究员)32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635人。博士生导师182人(含校外兼职导师29人),硕士生导师1506人(含校外兼职导师654人)。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及项目入选69人次,省级人才称号获得者及项目入选204人次。学校聘请了200余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特聘或兼职教授。李蒸、黎锦熙、袁敦礼、董守义、李建勋、胡国钰、吕斯百、孔宪武、常书鸿、陈涌、黄胄、彭铎、郭晋稀、李秉德、金宝祥、金少英、南国农等著名教授先后在学校任教。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4月,学校设有26个二级学院(65个系、3个教学部),1个独立学院,3个孔子学院。有81个普通本科专业,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1个省级一流学科、36个省级重点学科。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教育技术学、体育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应用心理学、广播电视编导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学、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音乐学、美术
国家级特色专业: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美术学、汉语言文学、地理科学、物理学、历史学、化学、生物科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中国古代文学
省级重点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公共管理、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培育)、环境科学与工程(培育)、设计学(培育)
学术科研
截至2020年3月,学校现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学校有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研究院1个,国家级星创天地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研究中心3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研究中心20个,省高校新型智库5个,省创新群体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9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省级联合实验室3个。
学校社会科学在中国古代文学、西北历史与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民族教育、古籍整理、敦煌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自然科学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数学、原子与分子物理、教育技术等领域研究深入,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被SCIE收录论文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
截至2015年11月,学校获得了一批高级别的科研奖励,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60余项,其中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1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5项(其中二等奖3项,终身成就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85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437项,省敦煌文艺奖35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15年11月,学校与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美国南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苏丹喀土穆大学、英国胡弗汉顿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香港大学、台湾新竹教育大学等国外及港澳台地区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海外70多所科研机构签订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学校已与苏丹喀土穆大学、摩尔多瓦自由国际大学、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萨拉热窝大学分别合作建立3所孔子学院。
2019年8月8日,教育部批准西北师范大学与英国南威尔士大学合作举办化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
天水师范学院代码属于为10739。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
代号编排
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天水师范学院学校始建于1959年,1988年以“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方向明确,成绩显著”受到国家教委的表彰奖励。2000年由天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天水师范学院,开始本科招生。2013年开始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2015年,被甘肃省列为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8年被国务院学位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截至2021年3月,学校占地670亩。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3月,学校下设17个二级学院,64个教学系(部),4个教辅单位,61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3月,学校现有61个本科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8个省级重点学科,1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甘肃省一流特色学科群,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硕士、电子信息硕士、机械硕士、体育硕士、生物与医药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
省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生态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和数学。
国家级一流专业: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
省级一流专业: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历史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戏剧影视文学、文物与博物馆学。
省一流特色学科群:中国史、生态学。
甘肃省一流特色培育学科:历史学、生态学。
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专门史、文艺学。
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微生物学。
省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历史学、物理学、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科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应用心理学、戏剧影视文学、法学。
师资队伍
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1050人(其中专任教师740人),有教授(研究员)111人、副高级职称教师306人,有博士学位教师210人(含在读)、硕士学位教师690余人。师资队伍中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扶持计划人选等10余人;有甘肃省领军人才、优秀专家、飞天学者、师德标兵、园丁奖获得者、教学名师、四个一批人才、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人选等90余人。
机构设置
学校下设17个二级学院,3个教辅单位,64个教学系(部),23个党政管理机构及群团组织;设有12个校属科研机构,20个院属科研机构;有1个教育部备案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0个省级及地厅级科研机构(平台)(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新型智库1个),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研究机构
截至2021年3月,学校设有28个校属科研机构,29个院属科研机构;有1个教育部备案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3个省级及地厅级科研机构(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协同创新1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甘肃省高校新型智库1个、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校地共建平台2个),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陇右文化研究中心、陇东南民间文艺研究中心、甘肃省高校乡村教师发展研究中心。
甘肃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新型分子材料设计与功能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农业微生物重点实验室。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大樱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校级科研机构与平台:伏羲文化研究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国学研究所、敦煌研究所、体育科学研究所、天水市农产品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汉语语汇学研究所、基础物理研究所、始祖文化研究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关陇文化与华夏文明研究院、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研究院。
院级科研机构与平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所、唐文化研究所、中国社会史研究所、经济与社会管理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社会哲学研究所、陇东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农村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外语学院、英语教学研究所、美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研究所、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方法论研究所、统计研究所、物理与信息科学学院、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研究所、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现代农业与陇东南特种生物研究所、化学化工研究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工学院、民族建筑研究所、制造业信息化研究所。
学术交流
2008年,学校先后邀请兰州大学硕士生导师苏中兴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方世壁、韩志超、王身国、徐坚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蒙培元等知名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
2008年9月,学校教师参加了“2008海峡两岸易学文化研讨会”等学术活动,举办了甘肃省唐代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等学术活动。
2013年5月9日,“当代文艺理论与批评前沿论坛暨《当代文坛》学术年会”在学校召开。来自《当代文坛》编辑部、《人大复印资料中心》编辑部、南京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十几所高校和杂志社的4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论坛。
2021年5月14日至16日,甘肃省数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在学校召开。来自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省内21所高校及西北师大附中、兰州一中等省内13所中学的260余名数学界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学术年会,参会人数创历届学术年会之最。与会专家一致表示,此次学术年会拓展了学术视野、增进了学术交流,在推动全省数学研究、学科建设和数学教学方面具有非常深远的作用和影响。